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

我的<火星任務>


去睇火星人,因為我本身就是來自火星。

不明白?就是電影拍得實際得來又不切實際。
但,不緊要,重點我喜歡!我喜歡童話故事,就好似灰姑娘終於被王子找到一樣。

有人話套戲悶,差過引力邊緣(Gravity)及星際啟示錄(Interstellar),老老實實,三套太空片定位都不同,只是列尼史葛今次不玩異形,玩人類的最原始本能: 求生,可能有點平淡。有幾多人仲覺得氧氣/水/食物/能源是罕有的?電影就用好多務實科學去協助主角求生,誓要讓人知道生存其實本來不容易。這一切令電影平淡中卻有置身其中的感覺。

好多人又將電影與劫後重生(Cast Away)比較,我覺得又可以跟127小時(127 Hours)比較,大家都是求生,場景角度問題吧。而火星任務多了好多科學家協助主角求生,所以主角某程度上是不孤獨,否則都可能自殺解決問題。麥迪文不算獨腳戲,內心戲還好啦,其實都有好多對手戲,這反而是湯漢斯及占士法蘭高做得更副內心境界,麥迪文於下屆奧斯卡未必做到男主角了。

電影好勵志,求生的本錢就是不怕死,還有少少寂寞中的自娛幽默感,有音樂可能更好。電影本身是科幻,科幻到要來個世界聯手救救太空人,多美好。中國航空局一幕可能是電影打入中國票房的元素,可是作為一套童話式電影,就當我們都渴望世界和平好了。

電影是假的,現實是真的,好多東西都是得來不易,人為了生存可以賣掉自己的靈魂。而我,為了呼吸,所以決定走去火星,做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火星人。


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

哥斯拉, 2014年回來了


細細個已經喜歡亦正亦邪的哥斯拉,牠本身是人類自以為是的產物,反而最後要牠幫人類擊退外敵,很有諷刺性。核電禍害究竟有幾深?整套電影根本就在反核,同時又高度揶揄美國政府隱瞞真相,結果紙包不住火,真相終於曝光。

98年亦有一套哥斯拉電影,那套其實根本不是哥斯拉,是一隻名為哥斯拉的蜥蝪怪獸而已,劇情改到變成新故事,很難與今集比較。今集終於可以聽到哥斯拉的叫聲,就連絕殺都看得令人血脈沸騰,保存到日本版哥斯拉的味道。

當然所有電影總有主角死極都死不去的通病,當一個接一個大城市差不多被摧毀,但主角仍然站立不倒,不是神蹟是甚麼?電影就是神蹟吧!現實沒有的大團圓結局我們都可以在電影裡找到。電影最奇妙之處就是明知這類災難片,主角肯定死不去,但你又喜歡入場,接受這種娛樂,更被導演營造出"幾時才出現哥斯拉"的氣團,最後,終於在一個小時後才出現。整套電影對哥斯拉的著墨不多,反而怪獸情侶就成為焦點,而哥斯拉最後更變成無名英雄,明顯為"可能的續集"鋪路。

此電影乃導演的第一套真正大作,拍攝尚算可以,音樂成功帶出電影氣氛,而電影打鬥畫面亦設定於黑夜為主,很有大戰感覺。大戰時間短但電影怪獸主角不多,很難打足一小時,相反,數百萬平民被這幾隻怪獸殺死,好似過於正常。

整套戲最不應該發生的是香港版哥斯拉變了"哥吉拉", 電影公司代理採用了台灣版字幕,其實真的很突兀。"哥吉拉"三隻字出現次數本身已經不算多,但電影代理都懶得localize,顯得欠缺誠意。畢竟,哥斯拉這個名稱陪伴眾多香港人成長,戲名賣哥斯拉,內容卻變哥吉拉,未免有損那份差不多早已逝去的童年回憶吧。


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

《觸不到的她》空洞而真實的愛


今日在港鐵大堂聽到一段廣播:「乘搭電梯時請勿看手提電話」,又在繁忙的車廂內看到市民低著頭看著智能電話的境況。或許導演Spike Jonze有先見之明,將這片冷漠寫成一個值得人思考及討論的愛情故事。

故事發生在不久將來,當時有一項職業是替客人擬定書信,嚴格來說,不是寫,只須說,便可幫你成形。男主角Theodore每天就在一個充滿色彩的工作地點裡工作,本應快快樂樂,可是,他剛與心愛的妻子離婚,流連於在空洞寂寞的世界裡。其後Theodore發現一套智能軟件OS,她的人性化,慢慢觸動Theodore的心,並與這位虛擬女主角Samantha慢慢發展出一段感情。

電影捕捉了繁榮城市光芒下的心靈空虛,在光與影之間,我們漸漸失去了方向。電影場景有點面善, 原來有幾場戲是在上海拍的。男主角生活無憂,家裡落地開揚玻璃與極度人性化的遊戲機顯得生活本應很充裕,卻反襯出男主角面對與妻子離婚的痛苦。而男主角與妻子的每個回憶片段幾乎都是快樂的事,人到中年,每個回憶都是值得回味的。男主角其後接觸到Samantha,她的高智能,除了利生活之便,在感情思想上亦為男主角輔導不少。Samantha幫Theodore嘗試找新女伴,又與Theodore「出街」,行沙灘,感情由此而生。站在筆者立場,這樣人性化的智能系統除了打動宅男,相信不少男士甚至女士亦為之神魂顛倒。

電影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超越了虛擬隔膜,來一場「真實」的性愛。精彩是因為電影中表達了我們滿足物質歡愉的同時,精神上卻是黑色一片。Samantha其後更用借「身」還魂一招,希望與男主角以及替身,「三個人」得到肉體上的真實滿足,可是男主角發現了,原來一切只是一場夢。Samantha之後開始反思,在真實與虛擬的愛中徘徊,希望得到愛的解脫。說到這裡,你不能否認,我們現實中的對話,亦高度依賴智能科技,每天低著頭使用智能電話的人在街道上人來人往,甚麼是人情,甚麼是溝通。我們不懂得鄰舍住了甚麼人,我們不懂得跟人打招呼,我們只懂得說一句「關我甚麼事」或者「關你甚麼事」。這種隔膜,或者將會發生在這樣的故事當中。

電影剛奪得奧斯卡「最佳原創劇本」。「文字」主導了整套電影,導演Spike Jonze自編自導,將Joaquin Phoenix化身為夢幻的男主角,然而夢幻中卻有點楚楚可憐,這無疑是Joaquin Phoenix的獨腳戲。而作為Theodore鄰居朋友的Amy亦對他的生活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。電影對白精彩,尤其末段Samantha好似如詩一樣解構她的內心世界。筆者認為電影的音樂很動聽,聽到Samantha所創作的音樂,彷彿自己同樣與情人月下漫步般浪漫、著迷。電影發生在未來,然而相對現實的霓虹燈,這套電影的色彩真實得多。愛情故事看得不少,像這套虛幻中來得有血有肉、心如刀割的,實在少見。


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

《續命梟雄》梟雄不僥倖

競逐第8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之一的「續命梟雄(Dallas Buyers Club)」是一套冷門製作,雖然冷門,然而卻是一套不容錯過的好電影。

故事發生於80年代的美國,馬修麥康納希(Matthew McConaughey)飾演的是嫖賭毒做齊的電工,後來患上愛滋病,醫生說他生命餘下30天,需要用盡方法去續命。男主角馬修為了演活這個角色,激減50磅,片中的他根本與「道友」沒有分別,你看不出奧斯卡當晚得到最佳男主角的,正是馬修本人。為藝術而「犧牲」的除了男主角馬修,還有謝拉力圖(Jared Leto),他飾演的易服愛滋患者,為俏為妙,每個動作都難以相信她是一個男人。其後謝拉與馬修相遇,所謂不打不相識,更一起創立的「達拉斯買家俱樂部」,盡顯患難見真情。二人同時獲得奧斯卡男主角、男配角,角色發揮淋漓盡致,可謂實至名歸。

生存是基本權利

電影主題貌似很複雜,其實很簡單,就是「生存權利」。電影裡頭至少兩次說出「生命只得一次」,為了續命,主角在這30天限期內到世界各地尋找可以醫治的藥物, 更道出美國藥監會及大藥廠的黑暗。沒有藥監會許可,即使是仙丹亦不能進入美國境內,而大藥廠所研究的解藥仍在臨床階段,成效還要等一段時間觀察。以為就快死,馬修卻在墨西哥一個吊牌醫生那裡找到可舒緩病情的藥物,並嘗試走私往美國自用甚至販賣給其他病患者,最後更開設俱樂部賣藥,變成賺錢生意。

法治與人情

馬修與政府角力,為的就是簡單的生存機會,在一個法治社會下,我們受法例管束,然而像馬修一樣生命只餘下30天,而你知道有方法可以控制病情,而法例不容許你,你會怎麼辦?人的生命力很強,未到最後一刻,都不會放棄任何機會。當時此類愛滋病人受到社會的白眼,歧視你,由出生入死的「戰場」兄弟,到超市購物時的冷嘲熱諷,生活一百八十度轉變。馬修從醫院裡買解藥、從世界採購解藥,甚至因為販賣解藥而賺錢,這全是非法的,然而這個只是一個續命過程,因為本身風流成性的馬修很單純,不是真的想跟政府或大藥廠周旋。你亦可從片中預計到現今藥廠其實很賺錢,很多頑疾所需要的藥物都是昂貴的,是商品。藥廠與政府當中的官相勾結,我們不知道,至少肯定我們的生命有時就是限制於他們手上。

整套電影可觀性高,生命力強,由開始到完結沒有悶場。以為這個題材很沉悶,然而導演加插一些輕鬆情節得以平衡,謝拉的角色為整套電影生色不少,「我不想死」道出生命的無奈,「她」與馬修的友情到中後段更表露無遺。女醫生慢慢接納馬修,亦看得出馬修成功發揮生命影響生命的魅力,連飛蛾亦為他加把勁。電影末段是讓人心酸的,然而從鬥牛過程中,你會知道,生命中只要堅持,凡事不放棄,總會有可能。

85/100